品读新疆 | 春游漫笔
品读新疆
如今
漫步在青山叠翠
万木葱茏的水塔山公园
站在“一炮成功”广场仰望长空
人间一股英雄气仍在驰骋纵横
点击音频收听《春游漫笔》
乌鲁木齐初春踏青,除了去美丽的南山和石人子沟领略自然风光之外,有几处人文景观值得一游,如乌拉泊古城、红山公园和水磨沟一炮成功。在那里既能触摸新疆厚重的历史脉络,又能直观感知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了解家乡、感受中华文化的好地方。
乌拉泊古城遗址是乌鲁木齐市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军事和文化价值。古城出土的唐、辽、元时期的陶罐、石磨盘、开元通宝钱币、莲花纹砖等文物,印证了中原与西域的密切交流。作为唐代安西都护府辖下屯田戍边的军事要塞,其遗址及周边烽燧群构成完整的边疆防御体系,证明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乌拉泊古城汗血宝马表演。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一生两度赴西域,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创作了大量反映唐代西域治理、民族交融和边疆风物的诗歌。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脍炙人口;“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等场景描述,反映了唐代西域多民族共居、语言互通的社会图景;“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展现了各族将领的语言互通与文化互鉴。岑参诗中“万里同风”的边疆治理理念,以及各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感纽带,成为新疆历史与中华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在古城墙边漫步凝神,伴着徐徐春风,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古城的厚重与曾经的辉煌。
红山是乌鲁木齐的标志和象征,红山公园的驰名得益于山的独特。由于它坐落于城市中心,由紫色砂砾岩构成,呈赭红色,故得“红山”一名。红山的外形犹如一条东西横卧、高昂着头的巨龙凝视远方,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城市中心山体公园。登上公园山顶,就能看到红山塔旁的林则徐雕塑威严挺立,这里是新疆第一个“禁毒教育基地”。每每瞻仰民族英雄林则徐雕塑时,我想到的是林则徐和左宗棠著名的“湘江夜话”。
1849年冬夜,湘江波涛声中,65岁的林则徐在船上初见37岁的左宗棠。这次会面为中华民族的边疆治理注入了穿越时空的战略智慧。彼时,林则徐将《西域地理图志》及边防要略递给左宗棠,并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好比临终托孤,此刻左宗棠立下誓言,决不负重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将林公这句名言当作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这场对话不仅催生了近代“塞防论”的思想萌芽,更确立了“以军事固疆、以文明兴疆”的治理哲学。
一炮成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乌鲁木齐风景秀丽的水磨沟水塔山公园中部,讲述的是清军当年收复迪化(乌鲁木齐)的那段历史。清军在米泉古牧地与匪军激烈交战,共歼灭匪军6000余人,并将侵略者追逼至迪化城内。兵贵神速,清军在乌鲁木齐六道湾山梁上架起了大炮,向迪化城开了一炮,击中了城门,轰塌了一处城墙,吓得匪军魂飞魄散、溃不成兵。将士迅速登城,再歼5000余匪军,胜利光复了乌鲁木齐。
为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当地人民在架炮的地方建起炮台,称为“一炮成功”。原炮台历经百年沧桑,已坍塌消失。为了让这段历史名传千古,2001年,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政府出资建设,恢复了“一炮成功”,设主炮台1处,附炮台4处,文物陈列室1处,广场中心建有高10米的左宗棠汉白玉塑像。正如广场石碑上铭文所示,这座雕塑不仅是历史丰碑,更是多民族共同体记忆的凝结。
如今,漫步在青山叠翠、万木葱茏的水塔山公园,站在“一炮成功”广场仰望长空,人间一股英雄气仍在驰骋纵横。左宗棠无疑是近代史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他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光辉,更是今日的镜鉴。我们应铭记:以布衣之身成就伟业,其“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治学态度与“抬棺出征”的果敢,激励今人在困境中保持信念与行动力。英雄气概从未消逝,它化作守护家园的信念,激励每一代人团结奋进、赓续前行。(文/师黎祥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