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从画家画到大家画 小分子村长出“田野美院”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60岁的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村民张新香,没想到还有机会拾起年轻时撂下的画笔。
从2014年开始,小分子村村民眼中的寻常景色,吸引了疆内外知名画家常住这个小山村写生、作画,他们散布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为小分子村的原始风貌、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着迷。
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的美术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摄
画家吴巍华、刘燕虹夫妇最先来到村里租了间屋子,改建为画室,常住村里创作。“在这能折腾出个啥么?”干农活的时候,张新香看着他们在山脚下、村道边创作,心里每每会冒出这样的疑问。
地处天山北麓前山盆地的小分子村,平均海拔1400米,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浅山、河谷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地块,天气回暖后,绿树成荫,山花遍地,一丘一壑皆为美景,村民们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
从那年开始,村里很多人和张新香一样,在好奇中看到越来越多的画家来到村里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新疆各所高校美术学院的老师也带着学生租住农民的房屋,在这里创作。
原本少有人问津的小山村,因为艺术家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不少外地人先知有个画家村,才记住村名——小分子村。
2019年7月,小分子村美术馆开馆。馆里展出的,不仅有职业画家的作品,还有村民们的画作。美术馆在传播乡土文化的同时,也为本土创作者和外来游客、艺术家提供了交流的空间。
听说村里有了美术馆,周边县市的人们纷纷慕名而来,村道上来看画展的车排成了长队。
邻居劝张新香一起去凑热闹。当时正是家里20多亩地忙碌的时候,“地里的活要紧”,张新香顾不上去,也没那心思。
没想到那一年,看完画展的人们还会顺道在村里买土特产,在农家乐吃饭。张新香的邻居仅靠着在家门口卖鸡蛋、苹果,就小挣了一笔。
慢慢地,小分子村已有31位画家、作家、雕塑家、考古学家、影视导演等艺术家住了下来,有了26个艺术工作室,村里每年接待前来写生与创作的画家及艺术院校师生达2000多人,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
脑子活络的村民抓住机会办起民宿、农家乐,开起酒吧、咖啡馆,来村里的客人们就在这里品着红酒、煮着咖啡看画作、聊艺术。
“除了周边县市的,我还招待过北京、厦门、广州的客人呢。”村民马续英对艺术一知半解,但她知道,“艺术”带来的客流是实实在在的。马续英经营着一家民宿,今年又花了10多万元改造升级,“二层楼、8间房,经常是前一波客人刚退定,后一波客人又到了。”
2019年以来,小分子村依托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共获得1亿元投资打造艺术村落,除了美术馆,还建成石器馆、陶艺馆和闽疆艺术家创作交流基地,举办了多场画展活动,与十余所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鼓励支持村民打造精品民宿,为高校学子提供温馨惬意的写生环境,5年来带动村民增收200余万元。
吴巍华、刘燕虹夫妇退休后就定居在这里,帮助当地培训农民画家,继续宣传吸引更多的疆内外画家及院校写生团队来小分子村写生、创作。当初并不理解他俩的张新香,现在一面为游客、来画画的学生做饭,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一面在闲暇之余也拿起画笔开始创作。
艺术赋能乡村。如今,围绕绘画,小分子村乡村旅游内涵愈加丰富,且形成了绘画、装裱、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村民的生活在艺术的浸润下,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村民“变身”农民画家,把田间生产劳动的场景、把农村生活的变迁都画进了画里。在这个青山绿水作画轴、田野丘壑为画纸的村子,艺术的大树正繁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