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六小龄童:每个人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行者”
7月22日,86版《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受邀来到和田,参加第十四届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暨2024年和田地区旅游发展大会系列活动“西游记主题交响音乐会”。其间,他接受了媒体专访,分享了在艺术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和对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
经典再现 激励奋进
访谈中,六小龄童首先提到了自己最为人熟知的角色——孙悟空。他深情回忆了《西游记》的拍摄历程,尤其是那段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拍摄的难忘经历。“在火焰山的时候,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也让我与当地的维吾尔族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说,这段经历让他对新疆这片热土产生了浓厚的情感。
六小龄童正在接受媒体采访。记者 张云海 摄
采访中,六小龄童还特别提到了当地民俗文化对《西游记》拍摄的重要贡献,并表达了对当地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赞赏,“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的文化丰富多彩,为我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
“和田玉温润而泽,天下无双。”六小龄童说,自己手腕上所佩戴的手链最耀眼的就是一颗和田玉猴头,“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与石头有缘,所以自己也对和田玉有着浓厚的兴趣。”
六小龄童表演金箍棒。记者 张云海 摄
“今年是唐僧驻锡和田1380年,十分具有纪念意义。这次来到和田,对今后的演绎及艺术创作产生了灵感。”六小龄童在谈到来和田的收获时说。
在六小龄童看来,孙悟空乐观向上、进取拼搏、永不言败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人生没有完美。过了一山又一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取经之路,这是《西游记》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生活道理。”六小龄童说,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所谓“七十二变”就是每个人的专业。择一事,终一生。要把自己的专业做细做精做强。
六小龄童认为,《西游记》不仅是一部神话故事,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他通过多次讲解和表演,将孙悟空的这种品质传递给受众。
文化传承 重任在肩
作为章氏猴戏第四代传人,六小龄童深知自己肩负的文化传承重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一传统艺术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六小龄童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这种表演形式焕发新的活力。
六小龄童与当地群众及演员合影。记者 张云海 摄
“因为自幼受家族影响,我对猴戏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父亲毫无保留地将他演‘猴戏’心得和表演形式中的精华传授给了我,通过不断练习将‘美猴王’刻画在荧屏上。”六小龄童表示,孙悟空这个角色属于大家。拍摄《西游记》之初,他专门向“北猴王”李万春先生取经请教,先生曾提点说:“猴戏就是要让观众记住眼睛,记住那双‘火眼金睛’。”这个建议为自己塑造孙悟空形象带来了很大帮助。
六小龄童表演金箍棒。记者 张云海 摄
六小龄童不仅通过影视作品来传承中华文化,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讲座和展览,向公众普及西游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每个人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行者’,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六小龄童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展望未来 信心满满
六小龄童认为,西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自己的表演和传承,努力将这一经典传递给更多人。
“每个人的一生只有苦练‘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六小龄童说,希望用西游神话故事,激励更多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六小龄童正在接受媒体采访。记者 张云海 摄
谈及未来,六小龄童表示将继续致力于《西游记》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工作,通过影视作品、讲座、演出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他还透露了自己正在筹备的几部与“西游”相关的电影作品,希望能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
访谈最后,六小龄童还表达了对新疆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田人民热情好客,我让深受感动。和田是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希望这里能够成为文化交流的宝地,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这片土地。”
(和田地区融媒记者 张云海 实习生 杨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