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班味”的阿勒泰,带火了哪些新疆元素?
迷你剧《我的阿勒泰》火爆全网。剧中,阿勒泰的高山、草原、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交织成一幅幅壮美画卷,展现了新疆北部的独特魅力。阿勒泰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没有‘班味’的人间仙境,等我!”“去阿勒泰旅游一趟”成了这部剧最重要的观后感之一。一部剧带火了阿勒泰,也带火了新疆。各大旅行平台数据显示,“新疆”整体搜索热度实现”暴涨“,乌鲁木齐、喀什、伊犁等地搜索热度也出现了快速上涨。
《我的阿勒泰》带火了哪些新疆元素?一起来看看。
自然风光
现实中的诗和远方
耸入云端的雪山、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牛羊、肆意奔跑的骏马……仿佛要从屏幕中跃然而出。
“我现在应该在阿勒泰,而不是工位上”“不说了,最近一班去阿勒泰的机票几点”……在各大网络平台,关于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留言中,随处可见网友不乏调侃又充满期待的表达,“打卡阿勒泰”也列入不少追剧观众的旅游计划。此时的阿勒泰,且不提早已名扬海内外的喀纳斯、可可托海、白哈巴,即便是剧中男女主人公一同爬上去聊天的那棵老树,也足以构成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美丽风景。
传统美食
舌尖上的新疆味道
大尾寒羊、冷水鱼、奶茶、奶疙瘩、松树牙胶……随着《我的阿勒泰》热播,新疆特色美食也被更多人了解。
在吉木乃县品尝萨吾尔焖肉,在哈巴河县吃一桌沙棘宴,在布尔津县七彩滩渔村享受全鱼宴,以及寻味剧中同款特色奶茶、烤全羊、特色抓饭等餐食,成了很多网友旅游攻略中的一部分。
阿勒泰市茶芭蕾饮品店联名《我的阿勒泰》新推出的饮品,受到游客和市民喜爱。以剧中的“夏牧场”和“毡房前的夏天”命名饮品,并以剧中人物为原型制成卡通贴纸和杯贴,无一不戳动影迷和书迷的内心。
非遗珍宝
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我的阿勒泰》还带火了一只会跳舞的小山羊。剧中,一位老人在弹奏冬不拉时,一只小山羊跟着音乐节奏屈膝、跳跃,栩栩如生。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叫沃尔铁克,是哈萨克族民间艺术“跳山羊”的一种民俗戏剧,也叫“木偶山羊舞”,是阿勒泰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哈萨克族人用木头和辅助材料羊皮或者马皮、牛皮制作的近似木偶的一种道具。木偶山羊表演时,冬不拉弹奏艺人拨弦的手指和木偶山羊用线绳连接,木偶山羊伴随冬不拉曲调的起伏而翩翩起舞,模仿公羊在悬崖峭壁上行走奔跑、翻滚起跪的灵活姿态。
剧中弹奏沃尔铁克的老人叫赛里克·合德尔毛拉,来自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是沃尔铁克的重要传承人之一。
牛羊转场
流动的田园画卷
“转场”是游牧民族在长期逐水而居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游牧文化。阿勒泰地区的草场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产生了明显的分带性。世代以来,牧民们就形成了根据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地迁徙的游牧方式。
每年6月,距离福海县城100多公里萨尔布拉克牧场,都有一场“大片”上演:当地牧民赶着羊群、沿着古老的“千里牧道”向水草丰沛的高山夏季牧场转移。山谷间、草场上、河道旁,处处可见那浩浩荡荡的羊群牛群间夹着几位骑马的牧人和背着行李的骆驼,所过之处尘土飞扬,烟尘滚滚,构成一幅幅颇为壮观的迁徙画卷。
乡村舞会
充满生命力的狂欢
在剧中,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围坐一圈,唱歌跳舞、弹奏冬不拉,对于远到的客人,不论你是哪个民族,他们都会热情邀请一起参加盛会。
此外,“阿要叔”舞姿火出圈,网友纷纷模仿,网络平台掀起了“阿要叔”舞姿模仿秀。很多网友憧憬着去阿勒泰旅游时,也能加入草原上的乡村舞会,体验当地人的自由与快乐。
片尾,烟花绽放,文秀看见了巴太,《月光》唱起……有网友说,“看完想把巴太唱的那首《月光》听一万遍!”
骑马文化
自由而热烈的治愈系生活
在阿勒泰,骑马是牧民们传承千年、赖以生存的技能。牧民们常会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举行赛马活动,扬鞭纵马、快意生活,是豪气也是喜气,上演着一场场马背上民族的“速度与激情”。
剧中,巴太这位哈萨克族少年骑马时的飒爽英姿,俘获无数观众的心。很多网友表示,这个夏天想去阿勒泰,实现“马上旅游”“马上自由”。
民族服饰
实现“穿越”的美好体验
剧中,采用刺绣、流苏等民族元素的哈萨克族传统服饰,让人眼前一亮。剧中哈萨克族婚纱和帽子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是一种传统刺绣方式,绣品一直被广泛使用在服装、鞋帽、配饰和家居用品上,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在阿勒泰穿着民族服饰,骑上一匹马,也可以做一回故事的男主角、女主角,让美好体验不再只存在于想象中。
在大草原里,穿着哈萨克族民族服饰旅拍,定格自由的风和快乐的表情,想想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远方的朋友,来看看现实里的阿勒泰、现实里的大美新疆,寻找心灵深处属于自己的“阿勒泰”。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新疆广播电视台、天山网-新疆日报、新疆是个好地方微信公众号、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阿勒泰市融媒体中心、哈巴河县融媒体中心、雪都融媒 整合编辑:古丽革乃·艾尔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