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谈阅读
阅读似乎是生活中的一件常事,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大事,至少在我是这样,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否则无以获取知识,更不能得到获取知识后的快乐,也无法完善自身。但是,阅读又不是一件太随意的事,要想获得真正的智慧、掌握正确的方法并不容易,这关乎一个人人生方向的选择,乃至于决定将来的成就。对于青年人来说,则更为重要。
阅读要有立场。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认为,我们今天面对浩瀚的文字海洋和有限的生命时间,一定要坚守自己的阅读立场,有所读有所不读,主动屏蔽一些垃圾读物,回绝某种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他说,过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是书到读时方恨多。选择的标准、阅读的趣味、批判的眼光,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否则,就会迷失在茫茫的文字海洋里,被活活淹死。鲁迅先生曾经奉劝青年人“要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这当然是激愤之词,但是先生也是担心一些不好的书籍不但浪费青年的时间,还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选择一本书,要么对你的人格修养有用,要么对你的艺术审美有利,要么对你的经世致用有补,否则就是浪费生命。要敢于坚持自我,有自己独到的选择眼光。也要有自知之明,能做通才就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些;脑容量有限,就专攻一门,往深里下苦功夫,日新日高,久久为功。最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问,这样就会事半功倍,乐在其中。
阅读要善于思考。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怠,思而不学则惘。阅读毕竟是汲取前人的知识营养,如果不加入自己的理解思考,永远只是跟着书本亦步亦趋,跟着前人人云亦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创见的知识谈不上真知,没有见解的学问只不过夫子冬烘。所以,我们青年人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分辨道理、是非,不要一味被书籍牵着我们的思维走,否则就会失去自我,得不到真知。就如古人邯郸学步,不但失其故行,也泯灭了创造的可能。马克思提出, “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旨,供我使用”。这也就是我们古人说,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的原因,读书必须跟实践结合起来,只有知行合一,才会有真的收获,才能提升生命的价值。
阅读要勇于批判。对书本的观点、前人的学问要敢于质疑、批判。胡适之说,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当年他公开叫板自己的校长,把蔡元培的 《石头记索引》说得一钱不值,还说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但是蔡元培不以为忤,反而鼓励。这样的学术空气令人向往。蔡元培在北大时,倡导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各种学术流派共存,既相互批判,又相互借鉴;既有倡导新文化的陈独秀、胡适、鲁迅,又有保守的黄侃、辜鸿铭、刘斯培等人,一时间北大大师辈出,鸢飞鱼跃,充满活力。故 “批判地吸收”,是阅读、做学问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唯此,方能不迷失方向、失却自我。
我们阅读,不仅是为了理解世界,更是为了改造世界,让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加美好。唯其如此,我们苦难卑微的人生才能获得意义,人类的未来才能充满希望。(谭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