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正好读书时
作者:金山(河北怀来)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处处充满诗情画意,也正是读书的好时节。博学多识的老师刘晓然给学员们精选了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老师编撰的《诗经》中的开篇之作《国风 周南 关雎》。带我们领略来自远古的爱情气息,淳朴自然、清丽唯美。
首先刘老师给学员简要讲解了《诗经》的由来与现实意义。
孔子老师编撰的《诗经》内容丰富而广泛,它涵盖了周朝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普通民众的生活到贵族的政治争斗,都有生动的体现。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孔子老师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305首诗歌,又称诗三百。
《诗经》有六义,分别指风、雅、颂、赋、比、兴六种诗歌表现手法和体裁,其中: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而“赋”“比”“兴”则是诗的表现手法。具体来说,“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反映各地的风土人情;“雅”是京城地区的正乐,表现贵族的生活和情感;“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表达对祖先和神明的崇敬和赞美。而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直接描绘事物;比是比喻,通过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特点;“兴”则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这六种手法和体裁在《诗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诗经》总体表达了当时朝代人们对情感的真实性、节制性、纯真性和社会价值的重视,以及对教育和个人修养的强调。
其次,引入正文,《国风 周南 关雎》诗歌内容如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诗出现于礼乐人文兴起的早期。属于那个时代的民谣,大意写的是男恋女之情。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位男子思慕的爱情故事和原始古朴的婚姻风俗习惯。“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了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刘老师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风生水起对通篇诗歌作了详细解析。老师讲: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以“关关”兴起,通过对雎鸠,淑女、荇菜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作者追求理想中伴侣的强烈愿望,最后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用“窈窕淑女”比喻所要寻找的贤德妻子,希望能够如愿以偿。此外,还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音韵和谐,拟声传情,生动的形象,使感情更加沉稳和含蓄。每个章节前两句写雎鸠鸟,后两句写人的特殊表达方式,雎鸠鸟与人的求偶行为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生动而美好的欢爱画面和人类衍衍不息的世界生命。
诗歌语言唯美,文字琅琅上口,情节折射的是先民通过雎鸠鸟求偶的过程,映射人们也有性成熟到对异性渴望的追求,取悦与爱慕,美满婚姻的向往与期盼,经过不懈努力,大胆追求,获得了称心如意的爱情。
重温《关雎》,让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在文学班教室回放,关雎悦耳的叫声,翠绿繁茂的荇菜,清丽淳朴的淑女,浓烈追求的君子,透彻清凉的沙洲之水,招展美丽的陌上之花,古朴自然的美景,沙洲两岸青年男女简单的欢笑和泪水,自然之气迎面而来,盎然曲调如同天籁。本真质朴的爱情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雎鸠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缘分的相遇,相思与渴望,热烈的追求,独特的表白,浪漫的情怀,让我们难得嗅到爱情原有的味道。在此,欣赏到自然景物之美、雎鸠和鸣之美、原始与纯粹之美、淑女与君子之美…是浅吟低唱、引吭高歌、恋人絮语…是淑女的端庄贤淑、知书达礼、善解人意、品行纯正,是高雅的气质、仪容的秀美、举止的文雅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动人心弦,耐人寻味。
此篇诗歌里不但看不到古代人的闭塞,愚昧与保守,而所表现出来的纯洁的爱情,超人的智慧,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满足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现代、超越时空的,成为永恒的爱情经典,千古绝唱。
《关雎》两千多年传承至今,仍然是人们情感追求与向往,这种情感追求不仅体现在对爱情的向往,也体现在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尊重与热爱。是和谐共生的象征、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爱愿望、是忠贞不渝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智慧之书,诗中既有真实深厚的情感,又有平和分寸之意,尊奉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遵循礼乐、规则和秩序,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古人的爱情经历和我们现实生活中应该追求的爱情模式是相近的,它教会我们如何珍惜眼前人,如何用心经营一段感情,让爱情在时光的流逝中愈发醇厚。
两小时的文学课,精彩纷呈,受益匪浅。
学员下课了,还在交流学习《关雎》的心得体会,赞成老师刘晓然声情契合、娓娓道来,解析的诗歌内容清晰,层次分明,富有想象力。既让我们欣赏到脍炙人口的欢快诗歌,又领略到诗歌的深刻蕴含和文学之美。与此同时,学员纷纷表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要珍惜学习时光,不辜负老师的辛勤付出,不负岁月。在学习中领悟诗歌的含义,在领悟中提高文化素养。让生活多些风雅和乐趣。在最美的春天且学且乐,拥有自洽、圆满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