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丨实现反诈与便民的双赢
高娃
最近,62岁的张先生“烦炸”了,他在石榴云12345问政平台留言反映,今年5月和10月,他的手机号码因“保护性关停”两次被强制停机,给生活带来很多困扰。由于线上办理核验复开业务步骤繁琐、线下又要回新疆办理,使长期居住在疆外的张先生不得不考虑注销用了20多年的手机号。
张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个案。今年5月,王先生在云南旅居时,手机号码被保护性关停,家人情急之下联系当地警方协助寻人;今年10月,李先生从国外回来后手机变“砖头”,无法支付、无法通信,在零下几度的路边被冻到崩溃……猝不及防的“保护”,让用户直呼“受不起”。
保护性关停的目的是防止用户被电信诈骗,初衷本是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但“反诈”成“烦炸”,给普通人造成严重不便,甚至给用户带来更大安全风险时,这种“保护”显然已经偏离了正轨。
平心而论,电信诈骗的危害确实严重。运营商作为第一道防线,协助反诈工作无可厚非,保护性关停也是其配合反诈工作的一项举措。但仔细一想,这种做法看似能快速降低涉诈风险,实际却是让用户为技术误判买单,不仅降低了民生温度,侵害了公民的通信权与知情权,也暴露了运营商用户至上经营理念的缺失。
法律早已明确,电信企业对涉诈异常号码应根据“风险等级”采取“有区别的核验措施”,并在限制前履行告知、核验与申辩程序。反诈拼的是“拦得准”,而不是“拦得狠”,不能因为怕出事就一停了之,也不能拿“为你好”当借口,任意扩大限制措施,使其凌驾于公民权利之上。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尽快提高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找准安全和便利之间的平衡点,既守住安全底线,也守护好普通用户的基本权益。
反诈的核心是护民,而非扰民。若因“一刀切”让群众寒了心,反而会削弱反诈工作的社会基础。唯有把“精准”刻进反诈每一步,既筑牢电信诈骗“防火墙”,又守住民生便利“暖心线”,才能实现反诈与便民的双赢,真正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