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借好“智囊天团”的最强大脑
侯辉
好风凭借力。近日,中央组织部以“人才助力西部开发”为主题,组织45名院士专家来疆开展咨询服务。这支“智囊天团”将分7组深入天山南北,为新疆多个重点领域把脉问诊、传经送宝,可谓恰逢其时。
面对国家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又即将迈入“十五五”时期,新疆发展既迎来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关键技术瓶颈制约、创新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亟须更多高端智力入局,加速破题。这支顶尖智囊团的到来,正是国家在关键时刻为新疆送来的发展“智动力”。而如何借好院士专家们的最强大脑,还需全区各地各单位、企业高校主动作为。
开门见山把“烫手难题”摆上台面。企业要带着“生产线的烦恼”诚心请教,不管是先进制造业的技术瓶颈,还是食品产业的保鲜难题,都不要“怕丢面子”,而是要把真问题、难问题摆到专家面前。把研究中的“卡脖子”环节亮出来,能让专家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政府部门要算好“发展账的缺口”,围绕各领域的堵点、难点,汇总形成清晰的需求清单,让专家的建议能对接政策落地。只有不避短板、不讳难题,才能让智力帮扶精准命中发展要害。
要“抄对药方”更要“学会医理”。专家送来的“良方”,既含具体解法,更有思维方法。求教时,不能只记“用什么设备”“加什么原料”,更要问清“为什么选这个方案”“如何根据市场调整技术”;还要弄懂产业规划的逻辑、政策设计的考量,而不是只抄“现成答案”。要围着“实验室”,搭着“交流桥”学经验,组织技术骨干跟班学习、青年学者拜师请教,把专家的“绝活”变成本土队伍的“专长”。
智力帮扶的价值,最终要靠实践检验。如果把专家建议当“摆设”,再好的“东风”也吹不开发展的“花朵”。必须拿出“钉钉子”的韧劲,推动建议从“纸上”落到“地上”,让专家的“金点子”能顺畅变成生产线、产业链,真正把“智力红利”变成“发展效益”。
借好最强大脑的最高境界,是让“一阵风”变成“四季春”,让短期帮扶延续为长期合作。要善于“搭建平台”,让专家团队能持续参与产业攻关;用好“人才飞地”“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新疆”的长效合作。要拿出“长效政策”,从经费支持到生活保障,从成果奖励到人才培养,让专家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唯有如此,才能让高端智力成为新疆发展的“常驻嘉宾”。
借得东风好行船,长风万里向未来。当前新疆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院士专家带来的真知灼见,既是“助推器”也是“导航仪”。只要全区各相关部门单位拿出诚意、虚心、恒力,与最强大脑们同频共振,就一定能把“智力资源”变成“发展资本”,从而破解新疆更多的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