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小言丨“千里奔赴”显青年担当 ——从哈密“为人民服务”航标遭破坏说开去③
高娃
当卫星图中“为人民服务”航标上的“疤痕”刺痛双眼时,年轻博主千里奔赴,和小伙伴用有力的双手为这处精神地标注入修复力量。他们的行动,不仅是修补了戈壁景观,更是当代青年对精神符号的守护,体现了青年人的担当。
青年之担当,始于对精神坐标的敬畏。27岁的网络博主陆遥看到凌乱的车辙,没有选择叹而止步,而是即刻着手准备修复。这份“说干就干”的行动力,源于对“为人民服务”精神内核的深刻认同。
为了让修复后的地标贴合戈壁原貌,他探访多家砂石厂,反复比对后选定最适配的玄武岩砂;担心大卡车运输压伤戈壁,他们将二十吨石料堆在几公里外,用小车来回拉运,高温下“累成粽子”也不放弃。9天、1.2万元的自费投入、27车砂石的往返奔波、23秒卫星拍摄的细致确认,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对先辈心血的珍视。正如陆遥所说:“要记住人民空军的来时路”,这份对历史的硬核守护,让青年人的担当有了更动人的温度。
青年之行动,激活了集体守护的力量。当长光卫星无偿验收修复成果、人民空军官方留言致谢,当网友们的讨论从“怒讨责任人”转向“保护和自律”,当哈密文旅局加速推进文物认定、越野车爱好者发声倡导“玩乐不破坏”,这场由青年发起的修复行动,已然升级为一场公共精神的唤醒。
“石头虽重,人心更重。”陆遥的留言,道出了千万青年的心声。今天的青年从未丢失对精神坐标的追寻,他们以行动诠释传承,以搬石头时的掌心温度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大字。
[责任编辑: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