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疆教师教育能力提升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谭征 政法学院教授 王艳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师范院校要坚守立德树人,为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作出应有贡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新疆师范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在于教师教育,要坚守立德树人,为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作出应有贡献。
开展师资培养供给侧改革
教师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扩大教师教育资源供给,优化资源配置,培养更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必然要求。一是结合新疆区域发展水平进行教师队伍需求预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加强沟通联系,了解学龄人口变化的数据动态,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势,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需求进行预测,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教师队伍需求联动机制。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持续动态监测师范专业就业率,深入用人单位尤其是南疆偏远地区中小学,了解基础教育阶段紧缺学科教师缺口,缩减或转型就业率偏低的师范专业,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专业,构建“需求牵引—学科优化—师资适配”闭环。三是推动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扩容提质。新疆师范院校应当采取措施应对基础教育的升级需求,大力发展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可通过扩大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推进教育学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四是加大对南疆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南疆教育事业,开展南北疆师范院校帮扶结对,增加面向南疆教师的研究生培养名额,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为南疆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擦亮师范教育底色培育“好老师”
一是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教育全过程。弘扬胡杨精神,大力挖掘扎根基层、服务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先进典型,开展宣传教育,着力提升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品质。二是加强师范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疆师范院校应深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组织学生参与支教、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把爱党爱国爱疆教育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培养维护民族团结的教师。三是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强化师范生价值引领。立足边疆教育发展需求,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增强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是促进师范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养成。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学生发展,新疆师范院校应当立足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特点,通过融入文化共情能力与多元包容意识的课程、在教育实习中设置社会情感能力考核要求、联合中小学邀请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实战案例等,培养具备知识与情感、社会性全面发展的教师。
构建动态迭代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新疆师范院校应努力当好师范类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深入研究新课标、自治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等,形成兼具国家标准与地域特色的课程矩阵。二是加大实践课程和教育实践比重。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场景化教学,依托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时接入偏远乡村中小学课堂,开展线上跟岗—虚拟支教训练;建立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进高校机制,邀请教育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到师范院校讲课;增加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课时占比,引导师范生在教学技能大赛、暑期社会实践、实习支教中注重结合偏远地区教育的痛点,开展精准化设计。三是培养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教师。围绕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构建与边疆地区适配的技术应用培养体系,将ChatGPT等工具的使用与伦理规范纳入师范生教学内容,支持师范生通过数字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演练,培养出更多懂技术、懂教育的教师。
加强教育研究的成果转化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是提高教师素养、改进教学、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是积极建立跨学科教育科研平台。立足新疆实际,整合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教师教育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教师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二是加强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对话。加强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建立教育研究成果实践应用基地,举办教师教育改革论坛等活动,邀请教育政策制定者、区内外专家学者、基层优秀教师围绕边疆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智慧教育赋能边疆教学等议题展开研讨,推动教育政策、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的深度对话。三是加强教师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鼓励研究者深入边境团场学校等开展实地调研,挖掘鲜活案例,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升研究成果对新疆教师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切实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提升教师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新疆师范院校肩负着为边疆地区培育优质师资、服务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使命。要以提升教师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为抓手,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基层。一是优化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推动优质资源精准下沉。紧扣教育强区战略,深入调研南北疆教师队伍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联合基层教育部门与中小学,构建“需求诊断—定制课程—跟踪指导”的培训链条。依托“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组织专家团队开展送教下乡、送培到县活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一线精准输送。二是建立服务基础教育的差异化评价体系。结合新疆教师教育实际,将教师参与“组团式”教育帮扶、“国培计划”授课等社会服务工作以及指导实习支教、中小学教研教改项目等,纳入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指标。三是深化校地协同合作,赋能乡村教育振兴。充分发挥师范院校附属中小学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结对帮扶等方式,与基层中小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教研成果和管理经验。主动对接新疆乡村教育发展需求,实施“订单式”教师培训项目,针对边远地区中小学,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创新、家校共育策略等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