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言:破解共性难题的有益启示
盖有军
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博格达片区)入选IUCN“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本质是对自然生态保护几大共性难题的破题实践。从极端干旱区生态脆弱性与保护的矛盾,到多头管理致保护碎片化,再到“保护与发展对立”误区,博格达片区的实践精准对应和破解难题。
针对生态系统独特敏感与治理目标分散的难题,博格达片区以“规划统一+执行唯一”破局。“三块牌子、一套人马”集约化管理消除多部门多头管理的弊端,保护管理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聚焦聚力的治理模式,让所有人类活动锚定自然生态保护基准,守住极端环境自然生态底线。
面对“保护范围广、监测监管难”的挑战,博格达片区依靠科技赋能精准治理。“空天地人”一体监管网络让保护治理从粗放转向精准。其实践启示我们,科技是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地“保护网”的核心力量,唯有依靠技术精准捕捉生态变化、根据数据预判风险,自然生态保护才能突破地域人力限制,实现动态前瞻守护。
针对“保护与发展对立”误区,博格达片区通过“内生动力机制”颠覆传统认知。超10亿元投入生态修复,带来生态红利,同时,以文旅产业发展引导农牧民转为“巡护员”“旅游从业者”,让“保护即收益”成共识,让当地群众成为自然生态保护的“利益与价值共同体”,实现自然生态保护可持续性。
从博格达片区的实践来看,“世界最佳”的称号,本质上是对其治理逻辑科学性的高度认可。其成功实践表明:极端环境下的自然生态保护这一全球性的保护难题,可通过“规划统一化、治理精准化、动力内生化”的路径破解。这份来自新疆天山的经验,不仅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护提供了范本,更向全球自然保护事业传递了一个核心认知:真正有效的保护,从来不是对自然的“被动守护”,而是对“人—自然—发展”关系的科学重构,这正是博格达片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