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岂能不理旧账
李浩东
“旧账”并非简单的会计账目,更多是前任留下的未完成的工作、未解决的难题、未兑现的承诺等。这些“旧账”的解决牵连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现实中,少数干部存在不理“旧账”的误区:有的认为“旧账”是前任的责任,自己不想背包袱;有的把精力放在能快速出成绩的新事上,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政绩,对“旧账”一拖再拖;还有的担心解决“旧账”会牵扯精力、引发矛盾,干脆一推了之。然而,“旧账”如同“绊脚石”,若视而不见、绕道而行,任其累积发酵,小问题可能拖成大问题,简单矛盾可能演变为复杂纠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反之,若将理清“旧账”作为履职的“先手棋”,则可以有效化解风险,为新发展蓝图的实施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理“旧账”,既要有直面问题的态度,更要有科学务实的方法。“旧账”成因复杂,有的涉及政策调整,有的牵扯多方利益,理起来并非易事,不能蛮干,更不能为了“甩包袱”而简单处理。首先,应摸清底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通过调研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弄清楚“旧账”的来龙去脉、涉及主体、当前症结,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区别不同类型的“旧账”,分类施策。比如,对于未完成的民生工程,若符合当前发展规划,应加快推进,明确时间表、责任人,让群众看到进展;对于未兑现的承诺,要本着“言出必行”的原则,积极协调资源,尽力兑现,若因客观条件变化确实无法兑现,要及时向有关方面说明情况,争取理解;对于历史遗留的矛盾纠纷,要耐心倾听各方诉求,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化解,避免矛盾激化;等等。最后,必须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健全工作衔接、承诺兑现、责任追溯等有效机制,从制度上堵住“新官不理旧账”的漏洞,确保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责任编辑:哈力曼·艾尼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