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自然“撒野”是时候停止了——从哈密“为人民服务”航标遭破坏说开去①
张蓓
10月23日,哈密当地公布了关于“为人民服务”航标区域草地被破坏案件行政处罚情况的通报,驾车破坏航标的张某龙、李某二人终于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与此同时,对航标及其周围戈壁的专业勘查修复也正在展开。
在全国网友的关注中、在各方力量的接续推动下,“航标遭破坏”这一事件向着公正而和谐的方向发展。穿越网络热度,回到最初航标遭破坏的视频中,肆意“撒野”的自驾车扬起的尘土却依旧令人深思。
张某龙网名“新疆平头哥”,个人定位为网红导游、越野爱好者,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驾车“漂移”无疑是他满足个人私欲、招揽关注的操作,代价却是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虽然是无人区的戈壁滩,但是表面的砾幕层是长期风蚀形成的,可防止下层的沙子被风吹起来。这种脆弱而广袤的保护层历经多年才可形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善意,却因为个别人追求刺激在几分钟之内遭到破坏,也难怪网友们如此气愤,一定要揪出破坏者。
近年来,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比如在敦煌沙漠拍摄“吃土”视频,在赛里木湖草场驾车玩“漂移”,在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抠土,就连乌鲁木齐市周边的“野生景点”王家沟河谷,也因为生态环境遭破坏,不得不封闭“疗伤”。大自然向每个人无差别地张开怀抱,允许人们在这里放空心情、放飞自我,迎来的却是有些人不知敬畏地“撒野”、肆无忌惮地破坏。当这样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是时候考虑大自然的“感受”,制止这种放纵“撒野”的行为了。
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制止向大自然“撒野”行为需要环环相扣,多方努力。比如让法律法规长出“牙齿”,处罚和罪责要力度足够、落到实处;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深入网络、深入人心,各网络平台履行好主体责任,对破坏生态的图文视频的作者及传播者加强管理和处理。
从意识到行动,在全社会形成“生态保护层”,或许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只要从当下开始行动起来,就是抓住了恰当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