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话说丨一块幕布映初心
胡春芳
今年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我这位来自重庆的“新新疆人”,因为一张张村民与“天安门”的合影照,真切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爱国赤诚,读懂了这片土地的深情与质朴。
2025年初春,村民买买提艾力说:“要是能在天安门前合张影就好了。”他的话落进我心里。后来才知道,阿瓦提乡的许多老人,虽然一辈子没走出过和田,却能准确说出天安门的颜色——那是他们从广播里、电视里、从援疆干部的描述中,刻在心上的色彩。70年前,南疆的路或许还走不出沙漠;而今天,他们的愿望早已越过戈壁,直抵首都北京。那一刻,我想为这份向往搭建一座桥。
定制的天安门背景布寄到的那天,我就在广场上支起木架。没想到消息迅速传开,乡亲们比赶巴扎还积极。有抱着刚会走路的孙子来的,小朋友在“天安门”前咿呀学语;有村民姐姐特意换上艾德莱斯绸裙子,说要让北京知道和田的艾德莱斯有多美。4000张照片里,有皱纹里的笑,有紧握的手,更有新疆乡亲对祖国最深的眷恋。当买买提艾力捧着照片说“这是咱家最值钱的宝贝”时,我突然懂了:这块幕布不是布景,是把“远方”拉到眼前的牵挂,把心聚在一起的力量。
在村民艾尔肯家的堂屋里,墙上新旧照片并排贴着,像摊开的两页历史。泛黄的老照片里,土坯房的墙皮裂着蛛网似的缝,土路被车轮碾出深深的辙。再转头看窗外,柏油路像黑绸带绕着村子,新能源公交车的绿牌子在阳光下闪烁,路两旁的安居房刷得雪白,窗玻璃亮得能照见天上的云,屋顶的太阳能板正追着太阳转。
相机里存着村民的心愿,也存着新疆七十多年的变化。从解放军徒步进疆的脚印,到如今贯通南北的公路;从土坯房里的煤油灯,到安居房里的节能灯;从靠天吃饭的贫瘠土地,到瓜果飘香的绿洲田园——这些变化,藏在村民美好的生活里,更藏在每一个人对“好日子”的珍视与向往里。
我想,这大概就是镜头里最珍贵的画面:历史从未走远,它就活在当下的烟火里,活在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故事里。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镜头把这些故事留住,让更多人看见这片土地是怎样从风沙弥漫走到繁花似锦的。
(作者系和田地区和田县阿瓦提乡乌宗库勒村干部)
相关新闻
“要是后面是天安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