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小言丨精神坐标岂容尘沙轻浮
张磊
近日,一段记录修复哈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巨型标语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当画面中显现越野车漂移留下的深深车辙,我们目睹的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创伤,更是一段珍贵历史记忆被粗暴撕裂的痛楚。
上世纪60年代,空军第八航空学校官兵在茫茫戈壁上,用最原始的工具,靠双手一锹一锹地创出了“为人民服务”等巨型地标。这些用血汗浇铸的地标,曾是飞行员在广袤戈壁中确认航向的重要参照,更是人民空军艰苦创业的精神丰碑,承载着先辈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
令人愤慨的是,这些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地标,竟被个别越野爱好者当作宣泄私欲的游乐场。这种行径,不仅践踏了戈壁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是对历史的公然亵渎,对先烈奉献精神的粗暴践踏,其无知与任性令人发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热心网友的自发修复行动。他们驱车千里,让精神地标重现光彩,完成了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精神接力。正如该网友所言,“这些地标是历史的坐标,修复它是对先辈的致敬”。
值得关注的是,《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于今年3月正式施行,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举报破坏戈壁生态环境的行为,为守护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提供了法治约束。然而,守护的根基在法,更在人心。有关部门应同步推进警示标识设置与公众历史教育强化,以看得见的指引与看不见的引导,将外在规约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敬畏。唯有如此,源自内心的守护自觉,才能成为最为深沉、持久的力量。
今天,我们守护这些地标,就是在守护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唯有铭记来时路,方能走好未来途,让“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永远在茫茫戈壁上空回荡、在无数心灵深处扎根。
[责任编辑: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