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言点经丨当算法开始耕种土地
于江艳
新疆广袤的田野正在经历一场无声革命。金秋时节,无人收割机在北斗导航下精准行进,农民通过手机遥控千里之外的农田,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每一株作物的需求。这不再是科幻小说的场景,而是新疆数字农田的日常图景。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科技自立自强方针的深度交融。从《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到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一系列政策布局为新疆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新疆在加速建设全国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的道路上,将智慧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
“大国小农”“靠天吃饭”是中国农业延绵几千年的深刻印记。新中国成立后,开发建设新疆波澜壮阔征程历史性地推进,新疆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立足于广阔的地域特点和优厚的资源禀赋,新疆的大面积农业机械化很早就走在了全国前列。随着科技发展,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层次递进。当数字技术、算法模型、人工智能进入到农业领域,新疆农业生产的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数字技术正重塑着农业生产的本质。传统农业中,土地与劳动力的绑定关系被彻底打破,现代农民人力资本的价值得以乘数性释放。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厘米级精度播种、无人机植保作业、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实现了从“经验种植”到“算法种植”的范式转移。对于“以水定田、以水定产”特征十分明显的新疆绿洲农业来讲,算法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带来精量化的水肥调节、分配、利用,更为新疆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测土配方、遮风补光、水肥营养,作物生长的每一个支持要素都在算法的掌控当中,农民已经不再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新疆的农业数字化转型呈现独特的跨越式特征。当其他地区还在渐进式推进农业机械化时,新疆早已实现机械化并跨步迈向以“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农业大模型、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智慧农业新阶段。以数据为支撑,以算法来赋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驱动农业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智能化转变,数字技术激发的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模式,正在创造超常规的农业价值。
新疆的数字农田实践,不仅关乎区域农业发展,更承载着为国家探索粮食安全新路径的使命。当算法开始耕种土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种全新农业发展图景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