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小品丨抓而不紧,等于白抓
□岳燕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制,动真格整改整治,持续释放一抓到底、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于发现的问题,我们要牢固树立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的思想观念,纠治“抓而不紧”的问题,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问题彻底解决。
对问题抓而不紧,表面看是对工作推进不力,仅停留在口头重视或形式化部署上,缺乏可操作的落实路径与对结果的严肃问责,实质却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相互交织滋生的作风顽疾,是阻碍工作落地、制约事业发展的“绊脚石”“软阻力”,危害不小。
现实中,此类现象并不鲜见。有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工作部署轰轰烈烈,实际操作却蜻蜓点水;有的整改工作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对深层次矛盾避而不谈,对真问题绕道走;有的解决问题缺乏具体措施和考核标准,执行中一遇到阻力就降低标准、放宽时限,最终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近年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但有的地方仍奉行上面紧一紧、下面推一推,上面盯得不那么紧了,就“潇洒走一回”的落实之风。这类问题绝非小事,不可小觑,不可放任。
抓而不紧,等于白抓,而且这样的“抓”比“不抓”还有害。首先,在“抓”的假象下,会议一场接一场、文件一份又一份,大量公共资源消耗于无效流程,导致行政空转、效能低下。其次,问题会在“解决”的伪装下被持续搁置,时日一长,小问题堆积成大问题,局部风险也可能扩散为系统性隐患。再者,“抓而不紧”所表现的应付和欺瞒,不仅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形象,还会侵蚀来之不易的群众信任根基。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抓得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伸着巴掌,当然什么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伸手、握手之间,道出了“抓紧”的真谛——它不仅是姿态上的“抓”,更是行动上的“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种作风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总开关”没有拧紧。因此,从根本上讲,要在思想上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唯有真正认清公仆身份、牢记根本宗旨,才能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担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履职尽责,彻底祛除作风顽疾。
同时,科学的方法也是推动工作抓紧抓实的“金钥匙”。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集中精力、聚焦资源、精准发力。要坚持系统思维,更好统筹各项改革任务中总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对那些尚不具备成熟条件的,分阶段、分步骤审慎落实,力求在规定时间节点取得实质性进展;对看得准、把握大的目标和任务,全力以赴,大胆抓、坚决抓,志在必成、事在必成。
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抓而不紧,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以抓必抓紧、一抓到底、抓必见效的作风,把各项工作紧紧抓在手里,抓出实效,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必将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