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茶座丨创新,是新疆葡萄酒产业的“源头活水”
曹华
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年新疆丝绸之路葡萄酒节上,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技术、模式吸引了众多目光:低醇起泡酒以清爽口感成功“圈粉”年轻群体,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的标准化葡萄园模型勾勒出智慧农业的轮廓,酒庄旅游通过沉浸式体验开辟出营销新赛道……这些创新实践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唯有创新,才能为新疆葡萄酒产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新疆是中国葡萄酒的发源地,有文字记载的酿酒历史至今已跨越两千年。195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库尔勒筹建了第一座500吨级果酒厂,拉开规模化生产的序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酿酒技术的引进,一批现代化葡萄酒企业陆续崛起。进入21世纪,新疆葡萄酒产业迈入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逐渐形成了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吐哈盆地、焉耆盆地4个主要产区、阿克苏慕萨莱思特色产区和南疆蒸馏酒新兴产区。
近年来,新疆葡萄酒产业在创新领域成果显著。印象戈壁葡萄酒庄建设200亩标准化示范园,实现行距株距标准化,为全程机械化打下基础。目前示范园已实现中耕除草机械化,下一步将推进采摘、抹芽等环节的机械替代,预计每亩人工成本可从目前的1200—1500元降至600元左右。香海酒庄创新推出“微醺品酒体验”,将品鉴与旅游深度融合,去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显著拉动了葡萄酒销售。新疆尼雅葡萄酒有限公司则依托国家级科研中心,开发出更契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为全疆提供免费检测服务,推动行业质量整体提升。
目前,全球葡萄酒市场正面临产销双降的严峻挑战。统计显示,我国葡萄酒产量连续12年下滑,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受市场大环境影响,新疆葡萄酒行业面临“两头挤压”:一是生产成本高企,人工采收费用居高不下;二是品牌溢价能力不足,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破局的关键,依然在于创新。首先要强化科技创新,推进标准化种植与机械化作业,缓解劳动力短缺,降低生产成本。其次要加快产品创新,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开发低醇、清爽型产品;面向高端市场打造特色精品,避开与进口酒的直接价格竞争。此外,需注重业态创新,促进产业融合,推动葡萄酒与旅游、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提升附加值与品牌影响力。
政府层面应加强公共品牌建设,塑造“新疆葡萄酒”整体形象,学习宁夏“贺兰山东麓”品牌模式,构建“新疆—产区—企业”三级品牌体系。企业则需固本强基,既要种好葡萄、酿好酒,也要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当前,新疆葡萄酒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推动全产业链升级,新疆已在种植、加工、销售、品牌建设与人才培养等环节全面布局,持续助力产业做大做强。唯有牢牢握住创新这把“金钥匙”,新疆葡萄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开新局、赢得未来,真正实现“香飘世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