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识见丨让更多人看见“硬核”新疆
辛识见
“你们是不是骑马上学?”很多70后的新疆人出疆上大学时,都会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这样问。而从00后开始,问题渐渐变成了:“新疆景色好美,哪里最好玩?”相信再过不久,想了解新疆的年轻人会问:“在新疆种棉花,是不是像打游戏?”
没错,在新疆种棉花,已经可以像打游戏一样酷炫。新华社最近的一条视频,展示了尉犁县的农业机器人:仿真机械臂360度灵活作业,四目摄像头精准识别棉株高度;自动驾驶拖拉机、智能水肥系统、土壤传感器……这些“装备”让两人就能管理3000亩棉田,仿佛在现实中上演一场“农机联盟”。
不止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近期纷纷将目光投向新疆。在迎接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氛围中,这些报道不仅传递出喜庆与自豪,更清晰勾勒出一个新的新疆形象——一个用科技赋能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硬核新疆”。
长期以来,人们对新疆的印象多停留在辽阔风光、甜美瓜果与精彩歌舞。这些固然是新疆的魅力所在,但并非全部。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不仅是旅游资源大区,更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农业高地与先进制造业沃土。
不妨看看新疆在央媒的眼中有多“硬核”:看农业,国产六行打包采棉机实现量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看能源,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镇曾是80%人口为老人的农牧乡镇,如今依托风光资源转型为风光储一体化基地,成了吸引全国青年才俊的“新能源热土”;看低空制造,大型无人机“鸿雁”量产下线,填补了我国大型无人机规模化制造的空白……
这些图景不是孤立的“单点闪光”,而是新疆系统性推进产业现代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满满的科技范儿也充分证明:新疆的优势,早已不只是“老天爷赏饭吃”的资源禀赋,更有“凭本事闯新路”的创新能力。今天的新疆,既能把“土地里的庄稼”种成“科技里的产业”,也能把“戈壁上的风光”变成“世界用的能源”。
这里的“硬核”,不仅是装备与产业的升级,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它意味着新疆发展正从依赖资源输出,转向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高附加值产业;也意味着新疆从单一的旅游文化印象,转向多元的现代化产业格局;更意味着新疆有实力从“发展追随者”变成“赛道开拓者”。
七十载砥砺奋进,新疆早已不是“骑马上学”的年代,也不只是“风景美、瓜果甜、舞姿靓”的诗与远方。今天的新疆,既能用智能农机、新能源装备、高端无人机,让人们看到边疆的“科技力量”,也能用多元文化涵养生活的温度,还能用现代产业撑起发展的高度。
这样的新疆,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它打破了人们对边疆“落后”的刻板印象,证明边疆地区同样能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抢占先机,只要找准优势、积极创新,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硬核之路”。
“硬核”新疆,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它不仅是新疆的未来,更是祖国边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这样的新疆,值得我们期待,更值得我们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