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丨解码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周英惠 教授 赵平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由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创造并发展而来,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并逐渐固化为文化中的关键概念,体现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内涵,涵盖哲学、伦理、政治、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纽带,更是促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桥梁。
传承文化基因,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如“仁”“义”“礼”“智”“信”“道”“孝”“和”等,是中华文化基因的语言表现形式。这些术语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历史记忆,通过词汇的形式将文化基因固化并代代相传,深刻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从清代新疆地区地名的命名中,能深切洞察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智慧与记录方式,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更是清晰可辨。例如,《钦定西域同文志》中的地名命名包含了大量动植物景观。例如,哈喇裕勒衮(“哈喇”意为黑色,“裕勒衮”意为红柳)、伯列克里克(“伯列克”意为鱼,“里克”意为有)。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自然景观,更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这一时期,新疆地名的命名有的巧妙运用了方位、自然、政治、民生等元素,将“和”思想融入到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平衡的理念,也反映了对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的美好愿景。例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所载康吉城、迎曦、来薰、延旭等门中,“康吉”代表安康吉祥,体现了对和平稳定生活的追求;“来薰”象征德政感化,以和为贵;“迎曦”“延旭”则展现出对美好光明的向往,蕴含着和谐发展的“和”思想。
这些地名命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现了“和”思想,涵盖了自然认知、社会秩序、民生福祉、文化传播、城市建设以及国家统一等多个层面,是将“和”思想融入边疆地区治理与地名文化的具体表现。地名命名中的“和”思想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相契合,群众在认知使用这些地名时,会受到“和”思想的浸润,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华文化内涵,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认同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能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共通的话语体系。
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独树一帜。其风格雄浑豪放,饱含深沉的家国情怀。在新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边塞诗凭借这些特质,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且意义深远的作用。例如,唐代诗人岑参的“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生动描绘了新疆地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场景。“殊俗语”展现了不同民族语言的交汇,“异方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诗歌通过“座参”与“乐杂”的意象,展现了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深度互动,反映了和谐共处、文化互鉴的繁荣景象。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所涵盖的书法类型,如草书、大篆、楷书等,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与历史见证。以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与佛经写本为例,《三国志·孙权传》残卷书法呈现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特征,《秀才对策文》展现了隶书与行书相融合的风格。此外,楷体文书如《诗经》《论语》《华严经》等,皆体现文化深度交融。这些书法形式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更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国家认同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各族群众生活实践的鲜活记忆载体,亦是牢不可破的情感纽带,其间深蕴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性,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例如,“大一统”彰显国家统一的至高追求,“家国情怀”体现对家与国的深情眷恋,“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勾勒理想社会蓝图,“民为邦本”突出人民主体地位。这些术语,能引领各族人民洞悉中华民族共同历史与文化,使人们从心底接纳并认同国家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脉络,进而促使人民在思想与行动上高度统一,汇聚起推动国家蓬勃发展的磅礴伟力。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记载:“井牧其地,而冠裳其民,设官定赋,与赤县神州相比埒”。文中“与赤县神州相比埒”,表明新疆地区与中原在行政、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体现了“大一统”的核心内涵。“井牧其地,而冠裳其民”表明不仅治理土地,还注重对民众的教化与管理。“设官定赋”则体现了通过合理的行政和赋税制度保障民生,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这种对民众的关怀和治理,正是“民为邦本”思想的体现。
年号作为中华思想文化的重要术语,不仅是纪年的标志,更是国家正统与历史传承的象征,承载着历代王朝的政治理念与文化精神。通过年号的更迭,人们得以追溯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与国家归属感。《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建兴是西晋愍帝年号,仅存四年(公元三一三年至三一六年),西晋亡,前凉张氏仍沿用建兴年号直至四十九年。”“建兴”年号的沿用这一现象,体现了边疆地区对中原王朝正统性的认同,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感。这种对中原年号的继承与使用,促进了边疆与中原之间的精神联结,大大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