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历史,可以鲜活地走进当代
如今,林则徐勘定的60万亩荒地,变成了棉海翻波、果林叠翠的无尽沃土,寸寸土地都生长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他与各族民众共填草土、同商渠务的热忱,化作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深牵连;当年随着耕地、井渠而筑起的信任,早已生长为今日并肩前行的坚实力量。
● 高娃 / 文
历史,可以鲜活地走进当代。一百多年前,林则徐拖着衰龄病骨踏勘南北疆、修水利兴农业,“但期绣陇成千顷”。如今,甘甜的枸杞红遍了和田县塔瓦库勒乡的田野,盛放的薰衣草芬芳了涓涓流淌的林公渠,各族群众用沃野斑斓、时和岁稔深情回应那在时光长河里的美好愿望。
当历史的丈量与时代的丰收相遇,我们清晰地看到,真正的历史从不是故纸堆里的尘迹,而是穿越时空、浸润当下的生命活水,在新疆的发展脉络中持续流淌着奔涌的力量。
那沃野,穰穰满家。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对新疆这个“中国棉库”“西部粮仓”“瓜果之乡”来说,更是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
忆往昔,180年前的那个寒冬,林则徐在勘地途中写下“计行一百六十里,实则不下二百里”“无粥露坐而食”的记述,字里行间都是与荒漠较劲的决绝。看今朝,新疆耕地面积超过1亿亩,粮食单产每亩524.8公斤,在端稳自己饭碗的同时,还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再看和田,林则徐用脚步丈量过的这片土地,色格孜库勒乡的葡萄亩产最高收益突破万元,英阿瓦提乡的核桃林绵延成带,阿瓦提乡的甜瓜铺满戈壁……当年那几乎被沙漠吞噬的荒地,变成了如今处处生金的沃土,这不仅是土地的重生,更是各族群众用勤劳双手续写的“绣陇千顷”新篇。
耕地于新疆而言,从来不是“吃饱肚子”那么简单。只有珍惜每一寸土地,让每一寸珍贵的耕地都焕发勃勃生机,才能不辜负林公踏过八城风沙,绳尺寸寸量荒沙的深意,才能传承好屯垦戍边这个边疆治理的“千古之策”。
那汪水,泽润古今。
水是土地的血脉。对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的新疆来说,水至则绿洲勃发,水竭则荒漠蔓延,这是写在天地间的生存铁律。
当年林则徐踏遍戈壁,在水比黄金更珍贵的南疆“觅得泉源五十余处,接引入渠,终年皆堪灌注”,让汩汩清流滋养干涸土地一个多世纪。如今新疆节水、蓄水、调水、增水“四维”发力,从制定“一库一策”蓄水方案,到科学实施塔河干流向开都—孔雀河“以丰补枯”;从建造世界第一高坝,到智慧水利遍布田间地头,充分释放水利发展活力,努力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作用。
从林则徐手绘的渠道路线图上的墨迹,到今天卫星遥感监测的水系数据,智能管网的水流与坎儿井的清泉在田垄交汇,这场跨越百年的接力里,有着前人用脚步丈量的治水初心,有着刻在新疆人骨子里的“水为命脉”的认知,更有着古今相契的治水哲思。这份穿越时空的默契,让新疆的每一滴水都既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又奔涌着时代的活力,在田垄间续写新篇。
那深情,相沿不辍。
“乘马者约百余人,在河干护送”……林则徐在《乙巳日记》里记录的这些细节,至今读来仍觉温热。草土填路、河干护送,不是简单的古道相助,而是民心与初心的相遇,是民族团结最本真的模样,是各民族对这位“苟利国家生死以”爱国志士最朴素的情感。
遍布天山南北的林公渠、林公井、纪念馆,是历史的注脚,更是新疆各族群众对林则徐的绵长纪念。然而,真正的纪念从不是对过往的简单回望,而是从那些滚烫的记忆里汲取照彻前路的力量。
如今,林则徐勘定的60万亩荒地,变成了棉海翻波、果林叠翠的无尽沃土,寸寸土地都生长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他与各族民众共填草土、同商渠务的热忱,化作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深牵连;当年随着耕地、井渠而筑起的信任,早已生长为今日并肩前行的坚实力量……当共同的历史记忆转化为情感共鸣,当携手奋斗的往事凝聚起思想共识,爱国的赤诚、民族团结的深情,便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历史从未远去,它在葡萄架下的絮语中呼吸,在渠水灌溉的田垄上生长,在各族群众的笑容里绽放。用心感悟,我们就能听见来自时光深处的回响,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