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丨螃蟹抓饭味道几何
这碗螃蟹抓饭,味道里有各民族的同心同德,有对大自然的敬畏顺应,更透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
高娃
当新疆的稻米与江苏的螃蟹“邂逅”,会迸发出怎样的滋味?
“以前村民们几乎没见过螃蟹,现在螃蟹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近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融媒体中心驻坎乡库勒特克其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阿依努尔·艾麦提江对笔者说,“尤其是那一锅螃蟹抓饭,是家家户户团圆宴必不可少的美味。”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素有“稻米之乡”的美誉,但稻田养蟹却是近些年的事情。2015年,在江苏盐城对口支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库勒特克其村试养“长江一号”品种螃蟹。如今,库勒特克其村的“长江一号”蟹的名声越来越响,引进的龙虾等也销售火热。
从鲜少听闻到成为乡土特色,油亮的稻米裹着橙红的蟹黄,这锅螃蟹抓饭,咽下去的是香甜,回味的却是比膏黄更绵长的韵味。
这味道里,藏着民族团结的甜。螃蟹抓饭的创意从何而来?是亲友相聚时,援疆干部的一只螃蟹、“古丽”随手抓起的一把葡萄干,与察布查尔大渠滋养而生的稻米融汇在一起,使江南水乡的清润、新疆大地的甘甜、百年渠水的甘醇在一锅之中悄然相融。
就像和田的土月饼、喀什的酸奶粽子、精河县的枸杞汤圆……一个又一个创意美食,都是各族群众你添一把干果、我加一勺清油汇聚而成的智慧。这口饭里,没有“异乡”与“本地”,只有“我们”,仿佛是200多年前各族百姓共修察布查尔大渠时的默契,在新时代换了种方式流淌。
这味道里,飘着和谐共生的鲜。谁能想到,离海最远的新疆,能养出“肚子雪白”的螃蟹?“稻蟹共作”的田里,水稻为蟹遮阴,蟹为稻田除虫,一渠水养出两样宝贝,是这片土地长出的生态“奇迹”。
“奇迹”何止在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放眼天山南北,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养珍珠、火洲产三文鱼……一个又一个“奇迹”背后是新疆人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放下碗筷,指尖还留着蟹膏的油润。这碗螃蟹抓饭,味道里有各民族的同心同德,有对大自然的敬畏顺应,更透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这味道是各族群众携手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业与时代同频共振,一点点融出来的,这样的味道,正在天山南北越飘越远、越酿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