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丨“村播”恰似“春播”
“村播”这场特殊的“春播”,已在新疆乡村开始收获果实。相信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村播”会让更多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黄红英
“我们巴仁乡的红薯品种多了,质量好,有保证,大家放心购买。”面对网友询问,叶城县巴仁乡幸福村党支部书记刘加省手拿红薯,自信地在“荣誉村民”李连杰的直播间里推荐幸福村红薯。
在托克逊县夏镇喀拉苏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努尔比亚·沙拉木发布的短视频里,有推介乡村旅游的,有帮村民卖哈密瓜、孜然和杏子的,还有展示乡村真实生活的……因为这一系列有烟火气、接地气的短视频,喀拉苏村得到了全国网友的关注。
从乡村电商直播到网上发视频带货,这样的场景在新疆乡村已不鲜见。村支书、村主任带头“触网”,村民们主动走进直播间推介土特产,“村播”春风般吹遍田野,恰似一场意义非凡的“春播”,在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模样。
做好“村播”,离不开带头人的带动。叶城县巴仁乡幸福村有着近40年种植红薯的历史,曾经村里的红薯在巴扎上几毛钱一公斤都无人问津,更新品种后,刘加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李连杰在村民红薯地里开启了直播,时不时在直播间出镜的刘加省,无需专业主播的说辞套路,就自带“公信力”,网友们相信“官方严选”,不会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更不会欺骗消费者,就愿意为没有华丽包装却承载着村民们真挚情谊的土特产品买单。
相比之下,“村播”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悄然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过去,不少村干部和村民对电商、直播等新鲜事物持怀疑态度,认为“年轻人瞎折腾”“网上卖东西不靠谱”。但当身边人通过直播赚到钱,当自家的土特产通过手机卖到全国各地,村民们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有的年轻人放弃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和村民一起通过直播打造农产品品牌;有的老人也跟着年轻人学拍短视频、做直播。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是最为难得的。
“村播”不仅带来土特产销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盘活了乡村资源。镜头下,乡村不只是单纯的农产品产地,而具有了更多价值。主播们推介新梅时,会顺带展示新梅园周边的乡村风光,吸引游客来采摘;叫卖艾德莱斯绸时,会说起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介绍新疆石榴时,也会让各地网友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情厚谊……这些不经意的“曝光”,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生态美景、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善良,为乡村发展带来人气、添了底气,将乡村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为乡村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新动力。
如今,“村播”这场特殊的“春播”,已在新疆乡村开始收获果实。相信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村播”会让更多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毕竟,每一场真情以待的播种,都注定会迎来硕果累累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