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漫谈|从“引水浇地”到“一水三用” 百年大渠这样书写共生答卷
新闻: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坎乡杏花村,一条约100公里的人工大渠从伊犁河分流而出,由东向西蜿蜒流淌。渠两岸垂柳随风摇曳,各类水鸟在此栖息,渠水浇灌着流域的12个乡镇场的34万多亩土地。水稻长势旺盛,南北大对虾、小龙虾、中华绒毛蟹在水塘中茁壮成长,一幅幅稻田画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漫谈:察布查尔大渠不仅仅是一条修建于1802年的水利工程,更是人水共生的直接见证。这条承载着锡伯族西迁记忆的人工水脉,两百多年来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它推动了水稻种植业和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更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历经沧桑巨变,察布查尔大渠至今依旧奔涌向前,在新时代续写着绿色发展的壮美诗篇。
“水往高处流”的治水奇迹,展现了古人利用弯道环流原理破解海拔落差的生态智慧。史料记载,清代锡伯族军民独创性地利用弯道环流原理,通过人工引导漩涡动力,成功将渠水从海拔560米提升至650米。这种“借水之力治水”的智慧,至今仍在渠系管理中延续——全流域坚持自然重力灌溉,没有任何机械助力。
这条最初为屯垦戍边开凿的“生命线”,现已演变为多功能生态系统的典范。渠水滋养的7万亩稻田,千亩创建田单产最高达847公斤,这里“水稻田里养虾蟹”让新鲜水产“游出天山”。种水稻、养虾蟹、搞文旅,当地已形成“一水三用”的立体农业格局。
当东北客商定期采购虾蟹,当长三角游客专程前来打卡稻田画,当各类水鸟在渠边栖息……这条大渠持续奏响新时代幸福的旋律。
这条流淌着民族智慧与团结精神的水渠,早已超越单纯的水利工程定义,它诉我们:真正的治水之道,在于将每滴水转化为文明延续的纽带,在滋养土地的同时,更滋养人类与自然的永恒契约。(魏江涛)
[责任编辑:李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