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治沙与致富的双向奔赴
杜建辉
以前提起尉犁县,记者脑海中第一个画面就是百万亩棉田。而今,在尉犁采访时,当地谈论最多的是罗布麻产业。这种千年“野草”已悄然蜕变为生态治理的利器与产业振兴的“金脉”,成为尉犁县继棉花产业后的又一重要产业。
6月29日,工人在尉犁县罗布麻茶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作业。汪志鹏摄
尉犁县发展罗布麻产业,意义远超固沙本身。人工种植的罗布麻在沙漠戈壁上扎下深根,将荒漠渐渐织成绿毯;翠绿的叶片被制成茶叶,紫粉的花朵酿成花蜜,连粗糙的茎秆也能抽出可用纤维。农民采摘的枝叶,最终织就了家门口的就业增收网。从“野草”到“宝藏”,沙地生金的逻辑链条清晰可见。
过去,尉犁县防风治沙,多靠政府投入、干部出力,当地群众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度较低。如今,尉犁县把罗布麻种得越来越有章法,从种苗培育、种植,到建设加工车间,再到引进企业开发系列产品,来自疆内外的社会力量和全县干部群众深度参与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了全过程覆盖。
尉犁的防风治沙,不是与沙漠“硬对抗”,而是像罗布麻产业这样,让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互成就。既让荒漠披绿,又助百姓增收,这才是真正的治沙智慧。
[责任编辑:李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