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民生丨呵护城市烟火气 创新治理是关键
苏璐萍
夜幕降临,库尔勒市丝路街道37号便民市场,灯光映照着忙碌的身影,烤馕香气与瓜果清甜交织升腾,百个摊位日均迎客万人……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库尔勒市通过“党建聚力+规划引领+群众共治”模式推进城市治理,背街小巷经过“微更新”,焕发经济活力,更让民生烟火直抵人心。
对城市治理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可贵之处在于精准嵌入百姓日常需求,将闲置资源整合为创业平台,将政策温度转化为百姓口袋里的实惠。它证明了,最暖的民生关怀,往往生长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
夜经济是城市烟火气的“温度计”,当城市治理者以“绣花功夫”雕琢每个细节,夜晚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心之所向的活力空间。
如何呵护城市烟火气?笔者以为,夜市经济与便民集市的生命力,有赖于更深层的制度保障与模式创新。一方面,需警惕一哄而上的同质化竞争与审美疲劳。各社区应立足辖区特色资源与文化基因,避免简单复制夜市模板。另一方面,服务均等化刻不容缓。当社区夜市红火之时,偏远乡村、老旧小区的便民服务网络如何同步完善?资源倾斜与政策覆盖的精准度,直接关乎民生工程的广度与温度。
构建长效机制更显关键。可借鉴他山之石,探索“商户联盟”自治模式,让夜市掌灯人成为社区合伙人,在党组织引领下共同参与管理规则制定、品质监督与业态升级,将政府主导逐步转向群众共治。同时,为摊主提供电商营销、食品安全等定向培训,将摆摊技能升级为创业能力,为持续增收注入内生动力。
当夜市灯光亮起,照亮的不仅是百个摊位,更是基层治理创新的探索之路。惠民工程的温度,在于以特色化避免昙花一现,以均等化温暖每个角落,以自治力激发持久活力。烟火人间最动人的风景,终究是百姓舒展的眉头与手中稳稳的饭碗。
[责任编辑:李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