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漫笔丨吃瓜吃到塔克拉玛干,这甜蜜耐人寻味
■沙漠边的瓜田、不请自来的小刺猬和防沙治沙瓜农……这看似寻常的田园场景,实则是美丽新疆建设最温馨的注脚。这甜蜜何尝不是和谐味道、绿色味道、誓把荒漠变绿洲的团结奋斗味道
高娃
近日,一只小刺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瓜田中偷吃西瓜,被众多网友围观。
视频中,小刺猬钻进一个大西瓜里,吃得红瓤飞溅,瓜农没有驱赶它,反倒说,我们家果园是在沙漠边缘开垦的,夏天小动物们在沙漠难熬,吃点瓜果就让它们吃吧。“沙漠种西瓜,没开玩笑吧?”评论区里,网友不仅被这只吃瓜的小刺猬萌到,更被沙漠边上的这片瓜田和瓜农对小刺猬的善意“甜”到了。
吃瓜吃到塔克拉玛干,这种甜蜜耐人寻味。在印象里,沙漠总是跟干旱缺水、黄沙蔽日、寸草不生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曾经以每年数米的速度扩张,侵蚀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就是这如此肆虐的大漠狂沙,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持续推进,特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实现全面“合龙”后,发生巨大变化,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惊喜。
沙漠能种西瓜,这只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带给我们的众多惊喜之一。如今,三文鱼、螃蟹、水稻、珍珠……这些似乎只在温婉的江南水乡才有的物产,接连出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农田、养殖场,一次次刷新人们对沙漠的固有印象。
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孕育绿色和希望的神奇土地,不可思议的“奇迹”背后,是一场死寂与生机的较量。退伍不褪色决战沙海的老兵治沙队、种下80万棵白杨的“沙海愚公”付志周、扎根沙漠60年的“红柳老人”刘铭庭……一代代治沙人凭借不畏艰难的决心、不怕失败的耐心、势必成功的恒心,一次次向沙漠进发。治沙害、兴沙利,让零星的绿色在漫天黄沙中顽强蔓延,让一片片得到治理的沙地变为强国富民的“聚宝盆”。
防沙治沙的过程,也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当曾经肆虐的沙丘被牢牢固定,梭梭、红柳等的根系深深扎入沙土之中,形成一道道坚固的绿色防线,野兔、狐狸、马鹿,甚至是曾经罕见的候鸟也在沙漠中找到了栖息之所。
正是因为吃够了沙患的苦、深知治沙的不易,我们才会情不自禁被沙漠边缘的那片瓜田、瓜田里不请自来的小刺猬和作为防沙治沙大军中一员的瓜农“甜”到。这看似寻常的田园场景,实则是美丽新疆建设最温馨的注脚。这甜蜜何尝不是和谐味道、绿色味道、誓把荒漠变绿洲的团结奋斗味道。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自然也会馈赠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防沙治沙“绿围脖”织得更加厚实,我们所爱的家园,必将因我们的呵护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