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声音
有为、不为与善为
评估一座城市的发展状况,既要看建设水平,也要看人居环境。从大拆大建到绣花功夫,从人工建造到崇尚原生态,返璞归真的背后,是城市发展逻辑的变化——不是单一指标的突飞猛进,而是经济和人文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综合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有为”和“不为”,本质是一种战略眼光。不为一时一事所扰,不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不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把握好“有为”与“不为”的辩证法,才能真正做到善为。
“有为”的背后是“有底”。“不为”的定力在“大局”。“有为”与“不为”还要有边界感。解决偏远地区快递寄递难,防止困难群众返贫,弥补乡村地区医疗短板,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市场调节失灵的,“有形之手”责无旁贷。反过来,不该越界干预、该交给企业的,就要尊重规律、做好服务,让“无形之手”充分配置资源、激发活力。
——摘自7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 盛玉雷)
在外贸半年报里读懂中国经济发展亮色
7月14日,2025年中国外贸“半年报”揭晓。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增速较前5个月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3万亿元大关,同比实现7.2%的较快增长;进口总值8.79万亿元,降幅较前5个月收窄1.1个百分点,呈现企稳态势。
近年来,我国外贸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质升”成为外贸发展最显著的标识,主要体现在产品价值跃迁与主体生态优化两大层面。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正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在全球价值链中完成能级跃升,实现从“成本竞争”向“质量引领”的历史性跨越。这种转变不仅是简单的出口结构变化,更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外在显现。
外贸是观察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传递中国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这份来之不易的外贸半年报,不仅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在量上的增、质上的进,更传递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坚定信念。
——摘自7月17日《光明日报》(作者 李俊成)
发挥“小口袋”的大作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设口袋公园4.8万多个、绿道超过12.8万公里。3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实施了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轮换开放草坪1.8万余公顷,增加健身设施18万多件。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挖掘城市“边角地”空间,因地制宜推进“公园+文创”“公园+体育”等建设,更好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袋公园建设的灵活性较强,把闲置的“边角地”等微空间合理改造为居民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场所,解决了城市更新的一系列难题。不仅如此,传统城市更新比较依赖大规模拆迁改造,而口袋公园则以“微更新”替代“大拆建”,更新成本和风险都更低。
口袋公园建设不只是“表面翻新”,而应是内涵式更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造提升的过程中或突出“便民亲民”,或着眼“节俭务实”,或注重“综合效益”,切实提升城市建设与治理水平。
——摘自7月21日《经济日报》(作者 臧梦雅)
(以上摘自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www.hubp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