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论丨城市更新考验治理智慧和能力
城市更新关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善于谋划、科学布局、主动作为,让城市更宜居、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
●任春香/文
据乌鲁木齐一家媒体报道:乌鲁木齐市在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上做文章,通过规划和改造,“抠”出1793个停车位,让桥下空间摇身一变,成为缓解停车难的办法之一。从这项堪比“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举措中,让人们看到了城市更新行动中精细化治理的考量。
日前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是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需求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助于推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同时能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还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考验治理智慧,必须着力提高落实各项任务部署的能力,真正实现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为人民。城市更新行动涵盖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如何让人们生活更便利又让城市焕新?考验着城市治理中合理规划高效利用有限空间和资源的能力。以人为核心,精准满足人群需求,让城市更新行动的一个个微小却又充满温度的细节落入人心。在老城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商业聚集、老小区多,但往往受到空间限制,停车资源紧张。桥下停车便是拿出“绣花”功夫拓展了服务群众的内容——将城市昔日的“边角料”盘活为“金边银角”。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特别需要注意在“效用”上下功夫。比如可以将几个不独立的老小区合并成一个大社区,从基础设施方面统一规划,既解决了基础设施分散、难以统一建设的问题,又能在物业管理上统筹考虑,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城市更新需要城市治理理念的变革。城市更新并非实施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建筑,采取一街一策的精细化策略,既保留城市风貌肌理,让城市文脉以可亲可见方式走进人们生活,又融入现代生活所需。要在攻克难点和打磨细节上下功夫,从加装电梯到改造老旧管网,从提升绿化到为传统巴扎注入新活力,每一个改变都应如精心设计的针脚,“缝合”城市记忆与时代脉动。在城市更新行动中,相关部门单位面对诸多复杂的问题,从政策的制定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从不同利益群体的协调到有限资源的高效配置,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治理能力。因此,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思维必须先更新,要善于从实际出发,主动作为,在实践中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城市更新行动,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思路,勇于探索。无论是乌鲁木齐巧用桥下空间解决停车难题,还是其他地方将桥下空间治理紧扣“花园城市”建设,均是城市治理中心中有民、主动作为的实践。只有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方能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让城市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