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桑皮纸画不只是一幅画
黄红英
透过一张桑皮纸画,我们能读懂多少故事?
在2025(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上,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知名画家们以桑皮纸为媒,共同挥毫泼墨,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两国人文风情与自然风光,更在笔墨晕染间,铺展开一幅中乌友谊跨越时空、文明交融的美好画卷。
一张薄薄的桑皮纸,承载的是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据报道,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桑皮纸,曾随着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通过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传播至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桑皮纸与撒马尔罕当地工艺碰撞出瑰丽火花,既保留着中原造纸的技艺,又融入了独特人文风情。桑皮纸画早已不只是一幅画,它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心灵相契合的精神纽带。
2006年,“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校园、上展会……这门古老非遗技艺生机绵延。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桑皮纸犹如一座文化桥梁,将中国丰富的非遗资源与合作国家的多元文化紧密相连,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鲜活注脚。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乌鲁木齐市与撒马尔罕市签署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为这样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丰富的可能。桑皮纸上,当中亚的绘画风格融入中国的水墨意境,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不仅是艺术家的“牵手”,更是不同文明的“相拥”,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让人类文明之花更绚丽绽放。
从更深层次看,桑皮纸画的展出,也彰显了一种文化自信。每一幅桑皮纸画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情感,从丰富的色彩到独特的构图,从灵动的笔韵到深刻的内涵,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通过桑皮纸画,我们主动向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大门,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化瑰宝,感受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疆非遗走向各地、走出国门,进入大众视野。从对口援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精彩纷呈,到“喀什民俗非遗主题游”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的活态传承,再到艾德莱斯绸在米兰时装周舞台的惊艳绽放……这些生动实践,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乐观自信的表达,展示了生机勃勃的中国新疆,展示了在交流互鉴中永葆活力的中华文明。
纸寿千年,文脉永续。在讲好新疆故事的创新探索中,桑皮纸画早已超越了技艺传承的范畴,成为中华文明对外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当我们深情凝视一幅幅桑皮纸画,细细体悟蕴藏其中的文化意味,就能感受到中华文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永远保持着的“岁老根弥壮”的韧性以及“阳骄叶更阴”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