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漫谈|法进沙退 “绿染沙漠”里的新疆智慧
新闻: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正式施行,新疆依法防沙治沙开启新篇章。半年过去了,新疆防沙治沙工作迎来哪些新变化?近日,记者随“环着沙漠看新疆”全媒体报道团队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治沙一线,围绕《实施办法》进行深入采访。
链接:新疆立法“驯”沙记
漫谈:在“环着沙漠看新疆”全媒体采访活动中,一幅幅法治引领下的生态治理画卷徐徐展开。作为我国荒漠化及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以立法为先导,将“防沙治沙”这一生态命题转化为具体的法律实践,让每一寸沙地治理都闪耀着法治的光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自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新疆治沙工作迈入法治化新阶段。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工程”的绿色屏障不断延伸,昔日肆虐的风沙正被一片片新绿驯服。这并非偶然的生态奇迹,而是法治力量在荒漠化治理中的生动诠释。
防沙治沙有了“定海神针”,各地更是信心十足。策勒县计划用10年时间建设约12万亩生态屏障。在滚滚黄沙中,且末县建起长约23公里、宽10公里的生态绿色长廊,建成28.25万亩沙产业基地。
不仅如此,新疆各地积极运用法治思维,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路径。从阿克苏地区创新打造的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特色沙产业“三个标杆”,到独具特色的“沙雅模式”;从若羌县红枣智能种植示范基地,到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试验田……新疆各地正以法治思维探索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之路。《实施办法》的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受益、破坏者担责”的理念深入人心,生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通过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监管体系,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全面推行的“林长制”“河长制”,为每片林地、每条河流配备了“监护人”。良法善治的种子已在新疆大地生根发芽。
时下,新疆依法治沙实践仍在不断深化拓展。法治正为这片曾经黄沙漫天的土地注入绿色新动能,用制度创新的钥匙打开可持续发展的大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魏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