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处新发现: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许庆光/文
前不久,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喀什莫尔寺遗址入选,新疆考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新疆共有12处考古发掘项目入选这一榜单,它们尽管年代有别、形态多样,但都共同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实证着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喀什莫尔寺遗址。银璐摄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一代代考古人寻丝绸之路千年印迹,探中华文明璀璨星辰,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为文化润疆提供深厚滋养,促进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考古实物印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新疆篇章。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出土的勒瓦娄哇技术生产的石制品,证实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区域即是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节点;吉仁台沟口遗址发现3500年前的木质车辆构件,这里被确认为以青铜时代晚期为主体的聚落遗址;托克逊县阿拉沟墓地中出土的丝织品、漆器、铜镜等,反映出铁器时代新疆与中原的密切联系……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这些考古发现为探究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历程提供了丰富的新疆素材,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新疆脉络。
考古实物实证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从石城子遗址讲述耿恭驻守疏勒城的故事,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收藏”唐代戍边将士家书,再到尼雅遗址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回望历史深处,历代中央政权都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也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的思想根基,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考古实物见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新疆地区,更是各文明的交流交融之地。在吐峪沟石窟群,可以看到古人用汉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书写佛经、典籍、俗事;在莫尔寺遗址,一圆一方两座佛塔氤氲着多元文化荟萃的瑰丽光彩……这些考古发现展示着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与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必须充分挖掘好、完整保护好、有效运用好。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国新疆故事、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