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论丨从“被需要”到“被守护” 我们还要做些什么
当全社会对护士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心、尊重和支持,才能共同浇筑“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书写健康中国最温暖的注脚。
李想/文
第114个国际护士节如约而至,从2024年强调“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到2025年“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主题的微小变化背后,是对护理服务在医疗体系中价值认知的深刻变革。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疆注册护士达到92897人,他们以专业素养编织着全民健康的防护网。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生老病死的全过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呈现几何级增长,对于护士的专业需求,也由原来主要与医疗相关,逐渐演变为在康复理疗、慢病管理、疾病预防等各个层面的更多需求。多元的角色要求护士群体在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承受持续的情绪劳动和身心压力。
被尊重呵护的双手,才能传递更有温度的服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的制度设计,提升护士的职业价值感和获得感,让“邵氏护理服务”成为业界典范;深圳通过修订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赋予专科护士处方权,打通了专科护士的进阶之路;山东省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建设,助力银发经济发展……他山之石启示我们,当全社会对护士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心、尊重和支持,才能共同浇筑“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书写健康中国最温暖的注脚。
让广大护士群体从“被需要”到“被守护”,需要更多刀刃向内的改革:如进一步建立符合护理劳动特点的薪酬体系;依法依规落实和保障护士享有各项待遇的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更多暖心举措关心关爱护士、帮助解决护士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只有构建起尊重护理专业价值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护士成长—患者受益—医疗进步”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哈力曼·艾尼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