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办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
走进博物馆,与兵马俑对话,看唐三彩起舞,听楼兰美女的私语,体会“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震撼……我们能感受到血脉里汩汩流淌着的中华民族基因,以及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 《今日新疆》特约评论员 沈雅屏 / 文
每当提起吐鲁番博物馆,笔者眼前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唐朝打扮的小孩儿端坐案前,手中一管毛笔,面前一卷麻纸,正一笔一画地抄写《论语·郑玄注》。但到底是童心未泯,窗外一声鸟鸣,就扰得他心不在焉,于是便忘了孔夫子的谆谆教诲,转而提笔写下一首天真顽皮,还带着错字、别字的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这个从1300多年前走来的小孩儿是这般真实生动,仿佛能让每个接受过学堂启蒙的中国人看到年幼的自己。他的名字叫卜天寿,唐西州高昌人。时年12岁的他不经意间留下的5米多长卷,一经发现就成为被精心呵护的国家宝藏。
这幅残破长卷承载的既不是高超的书法艺术,也不是原创的惊世名篇,却为何如此动人心弦?其实,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心间,因为它唤起的是我们共同的记忆,牵动的是我们共同的情感。它一纸千年,生动诠释了斯文在兹、弦歌不辍的中华文明,深刻见证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传统。
火焰山下的吐鲁番,不仅盛产甜蜜的葡萄,更是古丝绸之路重镇、连接西域与中原的枢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元文化交汇之地。而吐鲁番博物馆就是守护这厚重历史的一方神奇天地。在这里,与卜天寿的“大作”同样闻名世界的国宝级文物不一而足。诸如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群的伏羲女娲麻布画(汉风)、镌刻“桃花石可汗”铭文的喀喇汗王朝钱币、玄奘《大唐西域记》最早写本残卷,以及大量包罗万象的古代文书……它们拂去一身沙尘来到人们面前,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那是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更是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那些吉光片羽折射出的是文明源流、文化根脉,是中华各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这一无法抹杀的历史真相。
打开历史的方式有许多种,而那些面向广大公众的博物馆、博物院则是最生动鲜活、方便可及的一种。它们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被誉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客厅和文化名片。在中华大地上,从故宫到秦始皇陵,从良渚到三星堆,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时光的容器,里面藏着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密码。走进博物馆,与兵马俑对话,看唐三彩起舞,听楼兰美女的私语,体会“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震撼……我们能感受到血脉里汩汩流淌着的中华民族基因,以及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也闪耀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荣光,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场所。在博物馆,我们能找到“何以华夏”“何以中国”的答案,更能自然而然地抒发“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豪情。博物馆的地位如此重要,力量如此强大,每一座拥有博物馆的城市也该拥有这样的决心与担当:“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当博物馆成为本地市民百看不厌的“风景”,成为外地游客心心念念的“网红”,博物馆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人们心灵修习的场所和精神成长的家园。
近年来,吐鲁番博物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做法,体现了传承好、守护好、展示好宝贵文化遗产的积极努力和责任担当:搭建展示文物的“大展台”,在“引进来,走出去”上双向发力,丰富拓展了博物馆的展陈内容和空间;做好文物重现的“大工程”,加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和修复研究,让更多的纸质文书、彩绘泥塑、精美壁画和纺织品展露真容;拓展传史育人功能,通过开展“流动博物馆”等一系列活动,推动文物展览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让“沉睡”的文物走到各族百姓身边“开口说话”,通过精彩讲述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让中华文明在交融互鉴中碰撞出的灿烂光华得到充分展示,也让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光辉历程得以充分展现。这种种尝试和努力是以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的题中之义,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具有启示意义。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同吐鲁番博物馆一样,全疆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都是历史的发言人,在讲好中国故事、新疆故事,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譬如,去年夏天,一座位于地下七八米深的博物馆——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在天山南麓的库车市正式对外开放。这里发现的汉式砖室墓与中原、河西地区形制完全一致,那层层叠叠的久远砖块,雕于门楣上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来自中原的陶器与钱币,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呈现在人们面前,实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力证了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有效管辖和治理。
从一枚生锈的钱币到一件古拙的陶器,从一页破残的文书到一幅绚丽的织锦,每一件古老的文物都在引领我们找到来时的路。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时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办好这所大学校,让那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系统性保护和开发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