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观察丨“斤斤计较”每滴水——新疆农业用水效率革命观察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康颢严
干旱少雨的新疆大地,冰川融水如血脉穿越绿洲戈壁,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勾勒出丰产愿景。70年间,新疆灌溉面积由建国初的1681万亩增长到2024年的9917万亩,粮食亩产由不足百公斤增长到2024年的524.8公斤,排名全国第一。新疆以占全国3%的水资源量,交出了穰穰满家的丰产答卷。
江布拉克景区的万亩麦田(资料图)。何龙摄
“西部粮仓”崛起的背后,是70年来新疆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3000亿元的持续筑基,是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积极探索,是治水兴水智慧的生动实践。
从戈壁荒滩到阡陌纵横
8月,“中国工业番茄之乡”焉耆回族自治县6万余亩加工番茄进入采收季。“预计亩产约8吨。”该县七个星镇种植户杨新忠今年种了3000亩番茄,他身后的田间,一台台现代化采收机械来回穿梭,一车车红彤彤的番茄被运送至就近的番茄酱厂,采收加工无缝衔接。
回望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六师十八团到这里时,这里还没有水利工程设施,部队开垦的几千亩土地,只能用100多年前修建的简陋渠道进行灌溉。“引水,是万顷良田的希望。”在王震将军主持勘探设计下,千余名官兵仅用8个月时间靠肩挑背扛挖掘出宽8米、深4米、长38公里的十八团渠。这是解放军在新疆修建的第一条大型人工渠,自此开都—孔雀河河水将10万亩戈壁润养成良田。
在这片田间发挥作用的,还有焉耆回族自治县五号渠、北大渠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今年10月,总长13.62公里的防渗改造渠和配套建筑完工后,灌区年新增节水超百万立方米,可改善4.3万亩耕地的灌溉保证率,新增粮食产能344万公斤。如今,十八团渠所属的博斯腾灌区,灌溉着焉耆、库尔勒等六个县市超450万亩耕地。
7月8日,喀什河引水枢纽俯瞰场景。自治区水利厅供图
从荒漠戈壁到阡陌纵横,同样的场景在新疆各地不断上演。1949年,新疆仅有7座简易水库、4万公里引水土渠和289公里临时防洪堤。经过70年超3000亿元的投资建设,671座水库、12.54万公里干支斗渠和逾8000公里堤防护岸在天山南北广袤大地上铺展……渠系交织、田垄如画,水利骨架托起中国最大优质棉基地和“西部粮仓”。
从大水漫灌到节水灌溉
“以前自备水泵抽水浇地,流速慢费水费时,现在管道输水像开水龙头一样,亩均节省水电等费用30元左右。”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棉花种植户丁红山说,村里万亩棉田亩产由20年前的200公斤提升至400公斤以上,水费低了,产量高了。
如今,在大河沿子灌区22万余亩耕地上,总长92公里的管道化斗支渠替代过去“跑冒滴漏”的土渠,灌区年节水量近900万立方米,灌区调度中心的数字孪生平台制定的最优配水方案,让每滴活水精准高效抵达作物根系。
阿勒泰市640台地万亩高标准农田基地。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放眼天山南北,灌区现代化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着全疆水资源配置利用效率。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信息化研究所所长周黎勇介绍,近年来,精河县大河沿子灌区、昌吉市三屯河灌区入选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试点,试点灌区不断探索总结不同地形条件、不同水资源分布的灌溉技术、方法、管理模式,让新疆灌区现代化建设更科学、高效。
新疆为何对灌溉用水如此“斤斤计较”?在年均降水量仅约157.7毫米的干旱区,农业种植无法靠天吃饭。“灌溉比例高达99%以上、农业用水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九成的现实,让节水优先聚焦于农业用水。”自治区水利厅农牧水利水电处处长张昀介绍,经过多年投资建设,目前全疆已完成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172处,全疆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7年的0.46提高到2024年的0.582。持续提升的干支斗三级防渗率以及7000余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构建起从水源到田间的全线节水体系。
从保粮食安全到促乡村振兴
水利兴则仓廪实。70年来,新疆不断以高效节水技术破局干旱气候困境。2024年,新疆棉花单产154.9公斤/亩,总产量568.6万吨,连续7年稳定在500万吨以上;粮食单产524.8公斤/亩,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0公斤,排名全国第一;包揽全国小麦、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玉米“吨粮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贡献度持续提升。
工作人员在玛纳斯县高标准农田查看棉花长势(资料图)。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邹懿摄
这背后,还有另一组数据:新疆水利系统通过引洪补水、蓄引结合、丰枯调剂和多源互补等措施,2024年实现农业供水560.08亿立方米,比上年多供3.1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74亿亩次,比上年多灌624万亩次。年复一年间,活水不仅浇灌出丰产良田,还滋润着乡村振兴与共富梦想。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稻光谣”稻田画景区,重庆游客陈笛在近30米高的玻璃栈道上俯瞰脚下,黑、紫、红、白等彩稻组成的巨大艺术画作铺展于绿意盎然的千亩稻田中,他不由感叹:“这哪里像边疆,分明是江南!”纳达齐牛录乡副乡长郭富健介绍,以察布查尔大渠为主动脉的灌溉水系使察布查尔成为新疆三大水稻种植基地之一。近年来,当地实行稻虾共养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模式,大力发展农旅融合,带动餐饮、民宿等多元业态和村民就近就业。
70年治水兴水,造就了天山南北一幅幅“塞外江南”的发展新图景,书写着“水利兴则边疆兴”的共富新篇章。